关于“2.5折债务优化骗局”这一新型“反催收”手段,现将有关情况详尽介绍如下:
运作机制
1. 吸引客户:不法分子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发布虚假广告,声称能够以2.5折的优惠帮助债务人清偿债务,如宣称“负债30万,仅需支付7.5万即可全部结清”。此类宣传对那些因经营不善、债务负担沉重而无力偿还的债务人具有极大的诱惑力。
2. 收取费用:不法分子以征信查询费、服务费等多种名目向债务人索取费用。在签订所谓的债务核销合同前,要求债务人提供最新的征信报告以审核资料,并收取相应的查询费用。
3. 编造理由:为使债务人信服,不法分子出示《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》等文件,声称资产管理公司为了迅速回收资金,选择以2.5折核销债务。他们还声称,一旦签订合同,将代表债务人与银行协商,要求将债务人的负债单独处理以销债。
真相揭示
1. 银行立场:多家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部门的工作人员明确表示,此类操作无法实现。银行无权将债务人的债务从不良资产包中单独剥离。不良资产的打包处理需经过司法审查、封包等程序,并邀请资管公司参与竞标,“反向组包”模式并不存在。目前,无论是银行、消费金融公司、小额贷款公司,还是资产管理公司(AMC)或民间资管机构,均未接受过2.5折结清债务的情况。
2. 实际案例:例如,李先生在提供征信报告并签订债务核销合同后,向对方转账12.5万元现金,但对方未能在承诺的半年内解决债务问题;孔先生在轻信2.5折还清信用卡欠款的说法后,差点在缴纳审核费用后又陷入转账12万元的骗局,幸而及时发现合同问题并报警。
危害影响
1. 经济损失:债务人不仅无法实现债务减免,还会损失前期支付的征信查询费、服务费以及所谓的“销债费用”(按债务金额的25%收取)。
2. 个人信息泄露:在提供征信报告等个人信息的过程中,债务人的个人隐私可能被不法分子获取,进而可能导致个人信息被滥用,面临更多诈骗风险或其他安全隐患。
3. 信用记录受损:不法分子通常无法兑现债务减免的承诺,这可能导致债务人错失与银行或金融机构正常协商还款的机会,进一步影响债务人的信用记录,给债务人在未来的金融活动中带来更大的困难。
综上所述,我们必须高度警惕此类“2.5折债务优化骗局”,加强宣传教育,提高公众的风险识别能力,同时加大打击力度,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。
评论区